當不會玩的70年代生人成為孩子父母的時候,他們必須學會與孩子一起玩。讓陪伴孩子的時間變成有效率的時間是媽媽們必修的課。
典型不會玩
不會玩父母之缺少游戲精神
典型不會玩 講述人,幼兒園鄧老師
我們幼兒園前幾天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,由孩子家長和小班的孩子共同參加,我們設計了一個游戲叫做“搶尾巴”,就是把彩色的紙條扭在一起,做成紙繩,當作“尾巴”。我們請出10個小朋友和10個家長,每個家長背后系一個“尾巴”,給小朋友去搶,我們設計的獎勵原則是,抓到兩條“尾巴”的小朋友就可以拿獎品。
但游戲開始后,情況有點出乎意料,每個家長都不是全心投入游戲、躲閃不要讓小朋友抓住“尾巴”,而是先護住自己的“尾巴”給自己的孩子,然后又去幫孩子搶別的大人身上的“尾巴”。
第一組只有一個爸爸有游戲精神,沒有把“尾巴”留給自己的孩子,也只有一個小朋友手上有兩條“尾巴”,而這個大公無私的爸爸的孩子則一條也沒有。第二組大家都學乖了,最后每個小朋友都只有一條“尾巴”——從自己父母那里“搶”來的。
點評:父母沒有游戲精神,孩子就不能從游戲中得到真正的樂趣。鄧老師描述的現(xiàn)象是集體活動中常見的,不會玩的父母,怎么可以教得出會玩的孩子?賦予游戲太多意義的父母,可能就是讓孩子的游戲失去樂趣的人。
不會玩父母之缺少游戲創(chuàng)意 講述人,孩子媽媽孫女士
我覺得我媽媽是一個有游戲創(chuàng)意的人,她給孩子做了好多玩具,比如用繩子拖著汽水瓶子走,用兩個可樂罐做成天平,還有就是用硬紙板做成筆筒,孩子都很喜歡,而我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。
我通常只有兩個辦法,一個是買玩具吸引孩子,一個是讓他學習來代替玩。通常情況下,新玩具只能吸引孩子十幾分鐘,而教孩子讀詩之類的所謂早教只能帶來孩子激烈的反抗。有時候搞不明白,為什么媽媽那邊一念什么“麥子黃、麥子香”之類的兒歌就把孩子吸引去了?孩子用手拖著一個嘩啦啦響的瓶子,比玩電動車還開心。
今年十一,我媽媽回老家去,孩子交給我7天,平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帶孩子,一旦時間多起來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沒辦法填滿自己和孩子獨處的時間。自己想出來的游戲孩子都沒有興趣。以前總覺得媽媽帶孩子總是讓孩子“胡鬧”,等自己帶孩子才發(fā)現(xiàn),就是孩子愿意“胡鬧”也不容易。
點評:我們有時候對孩子的玩存在偏見,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玩的時候,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,是胡鬧,從而加以生硬的阻撓和制止。其實對孩子來說讀書、認字、寫字、畫畫不一定是“正事”,只有玩,才值得孩子們去追求。
玩家解碼
我們和孩子玩什么
父母們關心的0到6歲的孩子早教的話題,其實早就不是一個孩子如何學習的話題,而是要來討論孩子如何游戲。
武漢大學兒童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提出“讓孩子的游戲更有效,孩子在游戲中學習”的觀點,并且提出在智力發(fā)展中要“左右開弓”,益智的游戲要“手眼配合”,這些觀念都讓在場的孩子家長們獲益匪淺。
陪玩要有效率
母子關系是任何人際關系都不能替代的。
大多數(shù)媽媽都認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,甚至有不少媽媽選擇做全職母親,放棄工作,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。專家也認為,如果單純從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說,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永遠也不嫌多。
但現(xiàn)在有另外一個問題值得關注,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工作的母親,陪伴孩子的時間是不是“有效率”的格外重要。多陪伴孩子不是要媽媽與孩子整天廝守在一起,而是發(fā)揮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。即使是不能全天陪伴孩子的母親,如果能夠讓親子時間高效率度過,那么孩子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(fā)展。
玩就是學習
大多數(shù)媽媽的問題是,應該讓孩子學什么,怎么學,從什么時候開始學。
而專家對這樣問題的答案很簡單,就是孩子不需要學習,所謂的學習對孩子來說也是游戲,學也是玩,玩也是學,與其考慮如何讓孩子學習,不如給孩子設計出適合他的游戲。
什么樣的游戲是適合孩子的游戲,有三個原則,一是要滿足孩子內在的獲得快樂的需要,一定要好玩。二是要滿足孩子獲得知識技能的需要,也就是要能夠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,求知欲也是孩子的本能。三是要滿足孩子的成就感。
同樣,為孩子設計或者選擇游戲,應該考慮游戲是否具有整體性,也就是能夠既鍛煉左腦,又鍛煉右腦;還要考慮游戲是否具有活動性,也就是要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。另外還要注意游戲的有序性原則,也就是要尊重孩子由低向高發(fā)展技能的客觀情況。
早期教育要注意隨時玩,玩中學,不一定非要安排出特別的“學習時間”。